談論紐約的城市文化,未來台中邁向國際化都市,依定也要對城市重新下定義。
「心得:談論紐約的城市文化,未來台中邁向國際化都市,依定也要對城市重新下定義。」
- NewYork NewYork: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ay. It’s up to you ,NewYork NewYork.充滿自我實現的夢想城市,就看你是否放手一博。
- 城市,是集體記憶的同義詞,是飄移在世界各地旅人的心靈居所。絢麗的面貌固然是容易指認的發展指標,但維持他發光發熱的是隱身表象背後,關於人事物的故事。
- 城市美學的實踐,更是需透過腳踩土地的深刻,才得以創造出來,因能動人心弦。歐洲學生在提出設計觀點時,旁徵博引總有時間的縱深,不管設計多麼前衛,總能感受到他對人文層面的敏感度。
- 空地擺貨櫃屋,展示創業者的實驗性商品,其他地方展售有機農場,也是年輕人表演的舞台聚集第,上面留網址和連絡電話,不但提供場地還有六個月的免費租金,等要蓋房時,在將展示櫃移到下一個空地上,養地養知名度養商圈。
- 城市邊緣的大河,被冰冷的河堤擋住了,為了到河濱休息,則需費勁翻越水泥山嶺。為了擁有更多土地滿足車流與建築物,市中心的小溪被蓋住了(台中未來會朝親水宅移動)。
- 過濾水沖馬桶,回收植栽水。在台灣,將古典當作庸俗,是我們對古典陌生,近數十年由於經濟高度成長,沒有太多質地可以耳濡目染,所以畏懼傳統與古典(這也點出未來台灣的方向)。
- 時尚賣場上的衣櫃,前身是醫院擺放病歷表的櫃子,保留舊時代的樸質,融入新的元素。沒有真實的經濟活動支持,是沒有辦法實際活絡舊商圈(未來就台中市火車站!!)。
- NewYork High Line的成功,不是建造一個很酷的公園,而是將一個酷公園,連結到周邊環境脈絡裡。
- 支持小型店面發展,讓創意的能量在城市理擴散,讓紐約的新產品推陳出新(不就把店面分割出租利益最大化?)。台北的迷人之處,是藏於巷弄之間,由其是東區那七0八0年代的公寓華廈所夾出的多層次巷道氣氛。
- 當年標榜著都市現代化的現代住宅案,多數的區域在強制遷離了多少中低收入家庭後,皆成都市活動的斷裂帶,隨後而來的事更糟的治安死角。數十年後,在上西村因都市更新而被迫遷離的非裔居民,控訴:回憶人生有一段記憶是空白的,家園在那些政治人物眼中是登不上檯面的貧民窟。當年的政治氣氛深信:「為有根除都市中的貧民窟,興建合宜住宅,城市才得以發展」(和台灣好像喔!)
- 零售商和創意工作者,彼此互利共生。紐約街頭上,是一間間創意設計人,與設計案博鬥的軌跡。
- 將大家的不完美,包裝成開發案的特色。
- 與其去追逐水漲船高的住宅店面,不如珍視獨有的歷史帶來的永續價值。
- 設計與對環境友善本是一體兩面,不因沒必要的精緻,浪費資源。
- 城市中的商業活動,也應像有機體一般,不斷汰舊換新。只有對環境在乎得當地居民,才能維持難得的文化、氣氛,也就是軟體層面。
- 讓區域保有特色,在乎的不是只有硬體建築,更重要的是保障創造特色得居民。只有環境在乎他們,才能維護當地的文化氛圍。
- 徹底翻修簡言之就是強暴。建築型態所象徵的,往往是某個時空背景下的城市需求及政經氣氛。
- 最具爆發力的創作能量,來自於生活中的多元衝突。單一文化的城市,必逐漸走向衰敗。
- 生活中,當下看似難以橫跨的困難,對創作者來說,各種人生百態的歷練,是一輩子的創作泉源。
- 不堪回首的過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現在與未來是什麼(人與城市同)。都市開發與更新下,多少都市中精緻的建築立面表情,就這樣被犧牲了。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494
2014年4月1日
作者: 黃金樺
相關網站: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450018145?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kw=%E7%B4%90%E7%B4%84%E4%BA%BA%E7%9A%84%E5%9F%8E%E5%B8%82%E7%BF%BB%E8%BD%89%E5%8A%9B&p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