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探討台灣公宅應從政治技術社會三面向區思考,作為國家權力治理的對象場所,涉及空間的生產治理和重塑文化領導權的歷史過程,也就是政府如何透過公共住宅解決資本擴張、調節經濟發展和社會維穩,治理是道德行為的引導,預設了良善負責合宜的價值,連結自我管理的機制。

「心得:探討台灣公宅應從政治技術社會三面向區思考,作為國家權力治理的對象場所,涉及空間的生產治理和重塑文化領導權的歷史過程,也就是政府如何透過公共住宅解決資本擴張、調節經濟發展和社會維穩,治理是道德行為的引導,預設了良善負責合宜的價值,連結自我管理的機制。」

  • 1910~1936:住宅日本化,新移民目標是營建衛生和安全的住宅,透過市街改正和家屋改良,理想住宅~排除髒污、節省家事勞動效率與氣候調適,展現進步國民與帝國榮耀。
  • 接收台灣後,新移民和公務人員競逐民宅,租金高昂且簡陋不衛生,殖民初期瘧疾鼠疫流行,許多官員常在報紙投書或報告中寫,台灣街道髒亂,排泄物到處流溢、家屋通風採光不良,市街汙水滯留惡臭,殖民政府認為:屎尿流動和傷寒感染率相等,1900台灣家屋建築規則明訂不潔家屋可依法拆除。後有公營住宅,規定借家人(出租人)雖未限定日人,但基本條件要有經濟能力和連帶保證人,難免日台分居。寢食分離、浴廁相對、廚浴相連的概念。房屋設計核心需求~防暑、耐震、防蟻、防鼠。防蟻混凝土。井手薰自宅炊事場(廚房)
  • 1937~1949:以節約建材建立住宅標準,理想住宅~標準規格、滿足最低生活,就地取材,展現忠君愛國與大東亞共榮圈生活模範。台灣住宅營團,銷售採分期付款。出現45~63cm的木地板空間作為客房或兒童房,至今仍有,為日本殖民遺留的居住空間遺產
  • 1950~1964:為運用剩餘勞動力進行社會維穩,採住者有其屋和土地私有化手段,理想住宅~快速營造核心住宅設計標準,打造西式小家庭生活景觀,作為民主陣營居住標準示範。出現長期低利分期攤還的貸款制度,1957興建國民住宅貸款條例,明訂各類身分住宅月息和攤還期數,收入較高的民代職員貸款要在3-4年還款,收入最低的低層勞工,最多可延至8年,月付300~500元款數,但對產業工人也備感吃力,唯一解決之道就是繼續拉長貸款年限,1958年貸款年限拉長到15年直至1975皆如此,有助社會穩定。1956年高雄設計師陳仁和設計台灣機械公司美援勞工住宅,每戶報價1萬元。1975訂立國民住宅空間標準,確認五種基本住宅標準,二十坪以上三房兩廳的四口之家形象。當初輿論認為公寓是洋化表現,分戶產權不適合普遍民情,1962台灣省鼓勵投資建國民住宅辦法,帶動民間興建四樓公寓,最小動線與配備三合一衛浴設備成現代小家庭形象表徵。
  • 1965~1975:拆除違章、吸引民間資本發展新社區解決都市發展和經濟需求潛在過度累積的結構問題,集中建國宅對經濟弱勢族群進行指導,理想住宅~鄰里單元社區規劃、模距化預鑄式的經濟住宅,呈現亞洲經濟崛起均富的都市空間形象。1968孟松夫人提出居住密度與經濟負擔論述,精算市民收入和可負擔還款數額,衡量住宅費用造價後,認為無需設置電梯設備的三四樓公寓最符合經濟效益,搭配住宅區不得超過15公尺的限制,使四樓公寓得到國家支持推廣,形塑現今台北市都市景觀,也埋下林立不適於老人居住的苦果。南機場平民住宅1968完工,居民自籌20%剩餘向政府貸款5%分15年償還。國家支配公教人員遷居至市郊新社區,幾年後發展為新核心,形成天價豪宅,1964台北市民生社區計畫,1971內湖中央新村。
  • 1975~2000:戒嚴與經濟狂飆,房價高漲住宅不足,為加強市中新活力,直接興建國宅,回應中產階級市民集體消費不足問題,都市更新、山坡地開發、教育市民守法,理想住宅~透過住宅密度和居住滿意度、系統與程式設計、超大街廓、舒適市內商品房,符合起飛都市景觀社區。樂透式國宅造成分配不均,故將經費移做購屋優惠貸款或是租金補貼,強化住宅為商品的認知。1982為促銷國宅降價求售,開放軍公教申購反排擠需要國家補貼的弱勢,中簽者如中樂透,轉手獲利三成,立意良善的住宅補貼反拉大貧富差距。1980高雄五甲示範國民住宅社區,1979萬芳國宅,1978基隆安樂國宅,1987台北成功國宅。國宅出現縉紳化現象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533
2021年3月27日
作者: 沈孟穎 、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
相關網站: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9200055459?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kw=%E5%8F%B0%E7%81%A3%E5%85%AC%E5%AE%85&p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