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財富的目的在於創造機會。看過明斯基的書,在看這本書就覺得讀起來很簡單。」
伊斯蘭的金融技術源自先前中東古文明使用的數學工具;中央銀行、有限責任投資和商業公司源自於羅馬帝國;商業貸款;房地產開發和主權債務出現在古代中國。
美國印百元鈔的費用不過是數美分,其他國家卻必須拿出價值百元美金的真實商品交換,而固定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如同課稅。尼克森政府說服中東產油國出口石油以美元計價,並利用盈餘購買美國債券,油元體系取代黃金。
後凱因斯學派聚焦於食租者rentiers階級與經濟其他部分出現的衝突,食租者主要由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的主人構成,金融化代表資源從實際創造經濟價值的企業家和勞工移轉到食租者身上,金融活動擴增不是工業衰退的結果,而是導因。
卡特提倡節儉,雷根以赤字財政解決經濟成長緩慢,受自由市場信念影響,執政者名正言順鬆綁金融管制。1980左右,消費信貸被視為支撐郊區生活方式的次要手段,法規鬆綁後使消費者債務激增,消費信貸進入新時代,政治人物和監理委員似乎相信隨手可得的信貸,是解決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柯林頓政府的政策更是暴露其觀念錯誤,但後期導致資不抵債,不平等問題常被誤解為周轉問題,政策制定者、改革派和銀行業常不去探究,為什麼窮人和勞工階級家庭,沒有辦法靠收入負擔中產階級的生活,而是著重如何幫助窮人取得信貸。整體而言,從政策可知美國式信貸國家而非福利國家。
家庭信貸擴張主要是嘉惠有錢人,借錢得以利用低利率和租稅獎勵,例如房地產抵押貸款和房屋淨值貸款所支付的利息,可用來扣除自己的應稅所得。高薪家庭有能力將30~50%的收入存起來投資,將收入轉化為賺錢的資產
經濟風險分散到個人身上,以及勞動市場分化擴大,使金融產品消費性增長。信用擴張助長了經濟不確定性。航空公司、百貨業變成信用卡推銷單位,如梅西百貨更像一家信用卡和房地產公司,其公司內部勞資關係惡化,因為金融化提供一種不用實際生產就能獲利的手段,削弱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關係,最有價值的員工不再是製造和銷售的人,而是負責金融操作的人。
在美國,何時退休取決於個人財務狀況,而非年齡。在美國最富有的10%家庭並沒有花很多錢在奢侈品上,財富不平等與其說是關於奢侈生活,不如說是攸關人生機會,囤積財富將財富和財富造就得更好人生機緣傳給子孫後代,機緣是指一個人獲得的資源和機會,決定這個人的生品質和改變的能力。1970富裕的父母在教育上已交是原本的3倍。學齡兒童的認知發展,尤其是數學成績與家境有關。富有的家庭常協助子女支付購屋頭期款或大學學費而移轉財富,很少子女會意識到這是繼承,這種型態繼承的財富稱為轉化性資產。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575
2021年6月22日
作者: 林庚厚、梅根.尼利
相關網站: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610107993?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kw=%E5%A4%A7%E9%80%86%E8%BD%89&p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