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如過要跨入日本置產,就要更懂日本」
1.以台灣為名的商品在日本受好評,現在日本在亞州的觀光地點~首選台灣。
2.中國東北口音的特徵,在每一段句子的語尾都會有捲舌”er”的音,音調”一聲”會比較重
3.日本人誤以為放了辣絞肉就是台灣味,源自於名古屋的台灣人開的拉麵店(味仙)~絞肉加上韭菜炒出辣味,在放在拉麵上當配料
4.日本便當賣輸台灣便當,台灣便當主菜豪華主義~份量夠,以好吃決勝負,外觀是其次。台鐵便當進軍日本?
5.台灣料理重視日常性、風土、本地食材、氣候,加上閩南客家日本外省因素合成,但精緻度輸日本。
6.在世界上只有台灣和日本,存在把家族和姓氏結合起來的戶籍,並作為一個單位管理的特殊制度,在韓國也曾有戶籍制度,但是在2008改為個人戶籍制度。日本在明治導入戶籍制,以夫妻和未婚的兒女作為家的單位,紀錄家族成員的名字、出生日期、親屬關係以及變動情形做為公證的正式檔,保存在鄉鎮市區公所內,以日本國民而言,沒有戶籍無法登記結婚和申請護照。
7.秋刀魚忌高水溫,海水溫度超過15度就會被阻擋。日本近海捕不到秋刀魚,魚群分布從2010改變,原本沿日本近海兩條路徑南下,一從北海道東岸往東北、北關東的太平洋海域-第一分流;二從俄羅斯、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外公海的親潮第二分流捕撈。但第一分流北海道東側出現巨大暖水塊。台灣在第二分流捕撈。
8.日本並不是一群深思熟慮或擁有長期視野的人,在其思維模式中,人世虛無終有一死,也需明日今朝或十年後,面對無常人生,與其冥思苦想,不如珍重當下心情活好現在。
9.和食最大特徵就是生食,盡可能品嘗食材本身的天然美味,自繩文時代開始形成的宗教觀,和中華料理呈現強烈對比。魏志倭人傳有紀錄~倭地溫暖冬夏食生菜。十六世紀葡萄牙傳教士~日歐比較文化,日本人愛吃生魚。醬油~去腥除臭首選,加上芥末生薑,調味料-生薑橘胡椒蘘荷(日本薑觀音花)
10.日本人最討厭被人罵”KY”~讀不懂空氣的縮寫,不懂待人接物之道,意指人間失格 (那送KY會氣死嗎?) 。罵日本人,他會自己回家反省。
11.勉強~日本意思是學習的意思,和中文意思不同,象徵日本人的勤奮。在江戶時代的詞意原本和中文一樣~能力不足心中不願而強之,但是明治維新時老師嚴厲教導學生~無論如何都要勉強,就轉為學習的意思。明治維新後,小就就學率達8成
12.日本近十年推行寬鬆教育為名的愚蠢運動,告訴學生在兒童時期不必拚命努力學習也可以,因為政府想借鑒歐美式的教育方法,不對年幼的學生施以填鴨式教育,將重心放在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日本學生一但沒有作業和補習班,就把時間花在電動和漫畫上~應是勉強要念書。
13.賣命工作~滅私奉公的武士道遺毒,加班病。倭,音似吾、和,唐時改為日本。
14.日本有大量中國論的分析,但中國較少對日本學有研究,甚至不關心。日本從不想讓事情惡化,多半抱著差不多就可以息事寧人的態度,曖昧不明確引起中國人的猜忌,認為打著壞主意。
15.日本是轉向型文化,轉變太快。而其世界觀,局面是像投影片一樣,一張張不斷變化,”換乘式”想法,變化而顯得沒有節操,今天和明天的立場隨時在改變。中國人聽任何意見,都會思考弦外之音,甚至話中之話,做事常權衡再三,認為真實的背後還有真相(描述很貼切),而日本更像是一邊倒,一有好事就盯一邊。日本有”恥”意識,卻沒有”罪”意識,中國恥罪是融為一體
16.日本教育漢字1006個,常用漢字2136個,而日本人實際使用漢字500左右。中文漢字1994新華字典收錄8萬5千多字,認為中國掌握3000漢字就是學者級(應是指繁體字)
17.作者認為日本是窮人的天堂,台灣不是,2014東京麥當勞漢堡100日圓,含薯條汽水套餐也只賣250日圓,在東京生活成本比台灣低。日本留不住外國勞動者,日本政策不允許單純從事勞動的外國人,政府走後門稱其為研修生,美其名是技術移轉,實際是補充勞動力不足,實習生從職場失蹤逃亡,可以賺更多,而許多企業喜歡雇用非法移工。中國實習生2012-2014從111385人銳減成100093,減少原因是日圓貶值。
18.日本有”站著吃”的文化,立食代表站著吃,沒座位。
19.廣島縣的宇品港,在日清甲午戰爭時,成為日本向中國輸送兵將物資的據點,明治27年天皇移駕廣島設立大本營,一度成為臨時首都,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都是士兵站和作戰指揮中心,是第二總軍令部。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658
作者:野島剛
2018年5月13日
相關網站: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67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