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曾經有那麼甜美的房價在眼前,事後指責漲價抱怨哀嘆能怪誰,房市總有人鼓吹台灣會日本化,但為何不思考更可能新加坡化、倫敦化、矽谷曼哈頓化,置產是自己的財務延伸,千萬不要拿媒體專家學者的話來當作理由,因為他們不需要對別人的生活負責,要選擇一個正確的策略去投資,因為民主就是通膨。」
專題:
◇419期2017/1-2:2016政黨輪替,持有稅爆增導致北台灣推案量年減千億。台北市40坪以下三房最受歡迎,20-30坪2加1房或2房,市場接受度高,台北四房成高總價,變票房毒藥。
◇420期2017/3:雨遮登記議題,擬107後不登記雨遮。幼稚園等到大學畢業桃園機場開通。房市五大話題~豪宅推案井噴、產品超M型化、漣漪效應轉為脫練效應、老房子變蘋果、都更遍地的開花
◇421期2017/4:政策髮夾彎,房市最大變數。從香港發水樓看台灣虛坪,香港發水樓政策實施後,出現蛋糕樓、屏風樓、孤島露臺、石屎厚牆、發水窗台(環保露臺免算容積又可賣給消費者)。高雄希望台積電南下設廠,僅回答言之過早,但已有建商到路竹推案(2021才確定在楠梓)。
◇422期2017/5:
a.八千八百億軌道齊發。投資房地產,穩定長期的收益才是王道,海外房地產毛收益率在3~8%,在銷售的過程中要掌握這些訊息,而淨收益率更是關鍵,還須思考匯差,了解法令慎選業者,理性投入海外房地產。宜蘭掀起大樓案風潮
◇423期2017/6:破盤價出現,買房黃金期降臨,成本高而低價難持久,政府頻做多,讓利減退。建商信心小回春,520檔案量止跌回升。
◇424期2017/7:台北南港翻身,下個百年聚焦。居住正義第一步是扶植租賃代管產業,內政部推出租賃專法,但房東不繳稅,誘因打折扣
◇425期2017/8:
a.買方應放棄五大就觀念—放棄333法則、房價倒掛買新不買舊、利率殺翻天別只選青年安心成家優惠房貸、小宅滿天飛高坪效灌水、公設比高低別迷信數字
b.六大預售契約陷阱—車位資訊不詳實、面積誤差不找補、驗收處裡不明確、建材規格不揭露、開工日期不確實、違約條款不寫入。精品小宅,豪華公設。無論大小城市都會出現一處最精華的區塊,房價也是最高貴。
◇426期2017/9:
a.台北建案小宅化(台中也是),比重加高甚至爆量但短缺有三主因,第一是首購族群佔多數,預算有限只能捨大就小,而且市場上掃貨的置產客也是看上低總價小宅,因為風險低出租易投報率比大坪數好太多;其次,換屋族擔憂房價下跌沒有立即買房急迫性,進場疲軟中大坪數難賣,建商轉推小宅;最後,坪數價差擴大,小宅熱賣單價高利潤好。豪宅退燒,建商推小宅就是王道,一二房變搶手,大坪數能避就避
b.部分建商代銷談銷售不二價,認為房市全透明省時省力。
◇427期2017/10:
a.二十年來,大台北人口和房價變動並無正相關,指稱高房價推擠效應並不明顯,認為北市無力負擔高房價的居民,轉到外縣市買房導致人口量下滑,這普遍理論和實際不符,從2010~14北市房價高人口也達最高峰,15年房價下修,人口數反而減少,談生育補助,桃園比北市好。
b.銀行消化爛頭寸,優惠房貸殺紅眼,1.638%利率走低成數衝高,八成銀貸遍地開花創造歷史紀錄,高銀貸有群聚性,原因來自銷售競爭,當某區出現高銀貸後,其他建商為了保競爭力,也會向銀行爭取高銀貸方案(高成數銀行貸款)。談自然景觀宅,房易求,景難得。桃園鐵路地下化。
◇428期2017/11:
a.房市四種落底成因不同:V型落底,房價下挫後沒多久快速反彈,是遇政治經濟災害等重大事件;W型,修正後大幅反彈但未過前波高點又走跌反覆修正,直到滿足點才多頭爬升,如李登輝繼任勝選到兩岸導彈危機;U型底,分一般U和胖U,一般U是房價落底稍微整理後才反彈,胖U則會5年以上;L型指高點急摔,長期修正如日本;台灣房市是胖U型,往後房市將價格M型化。
b.台灣長期低利將成定局,存銀行被通膨吃光光,能穩定收租才是最佳選擇~捷運宅、學生出租宅、工業區周邊(藍領)。政府將納管預售屋,30天內必須登錄,補實價登錄的漏洞。
c.房是賣房花招:零自備交屋負債更多、買多戶收租沒有便宜、雨遮不計價總價照算、送贈品灌水登錄價,建議用實坪精算
◇429期2017/12:2017推最多的格局是3房,賣最好是2房。後彭淮南時期,暗示後續房市管制與利率的變動,台灣房市因央行引導低利率而軟著陸,但也造成買家認為未來房價會更低的心態,考慮期拉長,導致買不買房的關鍵不在利率而是房價風險,最後一道打房措施是豪宅限貸令未鬆綁。屋頂太陽能種電。
◇430期2018/1:今年三隻小豬~升息縮表、雨遮屋簷計價問題、選舉干擾;兩盞明燈~經濟好轉、薪資上漲;黑天鵝~兩岸危機。預售屋2房比重增加,4房黯淡無光,小宅比佔5成,北市套房銷售率飆升(按傳統看法,套房是建商在試水溫)
◇431期2018/2-3:購屋首重地段,無論時局景氣變化,跟著政府公共建設走。房地產不景氣已經三年有餘,在地建商思考跨行投資或異業結盟,力抗寒冬,在本業談品質再進階,營造技術全面升級,並以價取量。
◇432期2018/4:
a.網路消費大行其道,房產銷售也跟進,北台灣環狀買房,增設14個捷運站,成投資顯學。小宅地雷,建商要注意供給量失控案低首付方案,民眾要注意樣品屋障眼法、誇大房間數和資金耗盡,建議多開口問。
b.人口紅利和人口增加無關,應是扶養比才是,主要是探討人口組成中,勞動力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一地的人口扶養比(非15~64歲人)低於百分之五十,就被視為享有人口紅利,簡單說15~64歲人口佔三分之二,就代表勞動力充沛,壯年勞動人口才是關鍵,建商推案會詳加評估當地的人口結構,何地何時,規劃產品以符合當地客源,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這是建商競相在新興重劃區推出小宅的原因,受到房子長得比人快和供給大於需求的質疑,但重劃區的發展本來就是建設先來人後到。
c.蔡總統高喊居住正義,調高不動產持有稅,但社會住宅沒蓋幾間,導致不僅房價高,租金也漲到不像話。四大關鍵租金飆~1.房屋地價稅雙漲,稅金轉嫁房租;2.以租代買風潮盛,租賃需求居高不下,房子變好租,租金自然調漲;3.租金補貼推高租金,房客對租金籌受能力增加,房客申請房東就要繳稅;4.跟漲效應,同社區租金上升就跟著漲。三要三不要守則—要穩定、要在市區、要買附加價值多的房子、不要大坪數豪宅、不要籌碼集中、不要違法。
◇433期2018/5:台北建商投入複合式開發,混合商辦飯店百貨商場住宅影城餐廳,跨入門檻低但是經營難度高。大坪數產品供給增加,換屋置產族出籠,大三房規劃坪數放大。交流道兩側,房價差距地與天。讓利奏效,待售建案減少,買房要看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賣房則是價格價格還是價格,房市反轉房價下跌,新竹地區卻逆勢走強,近一年不跌反漲,主要是因科技業榮景有關。
◇434期2018/6:實價登錄2.0引爆業界怒火,預計將預售納入登錄。
◇435期2018/7:北市豪宅排名大洗牌。門牌不等於生活區。舊城區生活機能完整,交通便捷。新建案戶數暴增五成,柯市長讓複層式建案(夾層)成絕版。
◇436期2018/8:小宅難得兩面採光。
◇437期2018/9:近一年房市成交量逐步增加,部分地區也隨之反彈,意外的是最抗跌房價,反彈幅度較高的地方,竟然大多在蛋白區。迷你蝸居2房成交旺,對首次買房的人以2房為大宗,如公設比30~35%之間,正常兩房應是26~30坪,但小兩房則在21~25坪,而迷你蝸居2房則是20坪以下的超迷你物建(排除一加一房與夾層),受到首購、包租公兩族群吹捧。
◇438期2018/10:保值宅六大指標~地段至上、品牌加持、物業管理、特殊性如景觀、學區、交通。跟著政府的腳步買房子,已是房地產市場的金科玉律。◇439期2018/11:
a.房市上半年活絡下半年洩氣,出現無力上攻的窘境,每逢選舉倍冷清,央行低利政策似乎成為穩定房市重大力量,資金特赦條款~政府有意將滯留海外資金引導回台,提供減稅誘因吸引回台投資產業,對房市利大於弊,但政府不願炒房風氣在現。選人口成長的重劃區,才能降低增值紅利從手中溜走的風險。
b.為何公設比越來越高:消防法規不斷修正、樓板面積小公設越高、建築細長公設比越高、車位分攤比影響公設比、新制度使需坪減少、
◇440期2018/12:
a.地上權建案,好品牌和大坪數都無用,以消費者心理而言,購買地上權者,比較不會有傳房予子孫,住到老死,為保值增值而買的概念,甚至購買地上權的人,幾乎都是出租炒短線為目的,不會在意高品質。台北市推共融式遊戲場公園~全齡化遊具,一家大小都能共遊。
b.買房主要看地段、交通、社區、樓型、戶型、樓層、採光等;買房投資看標的(買哪裡的房子長期而言就決定價值和升值空間)、流動性
山山沐榆感想筆記@563
作者: 住展雜誌編輯群
出版日期:2017/01~2018/12
相關網站:https://www.myhousing.com.tw/pricing-page/